产业集群的“黄金时代”
庞大而又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的“成长密码”。
产业集群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的市场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集聚性:产业集群是一种大量企业、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的经济过程或现象,这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首要的基本特征。2、产业关联性:大量的彼此间有很强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企业的空间聚集,加之长期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减少了群内企业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3、社会网络化:产业集群是一种产业网络体系,这种网络结构包括园区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地方政府间、企业与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间的联系,这种协作关系网络对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企业植根性:集群内企业不仅仅是地理上靠近,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与其他非集群组织模式相比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企业间加快技术创新的氛围,为集群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等。
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如德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包括汽车、通信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微电子等等的产业集群在全德各地多点开花。美国在推动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做的是创新的推手。在科技竞争的道路上,美国政府的各种创新战略中都会明确提及“区域创新集群”,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研发资金以支持长期基础研究,推动未来技术突破,指导研发投资组合。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经济分工的全球化正在推动各国产业集群形态发生重要变化,一些地缘性产业集群逐渐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与地缘性产业集群更加强调根植性不同,世界级产业集群更加突出集群的开放性、全球性,拓展了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以美国硅谷为例,硅谷的成功与其人才密度有密切关系。数据显示,至少有45%的硅谷人口拥有学士学位,远超美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同时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人员中,超60%并非出生于美国本土。这种要素的全球自发性配置大大提升了硅谷的人才密度,而且也带动了其他要素的配套性集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式”产业集群
集群并不是现代经济才出现的组织方式。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产业集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产业范围扩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准集群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有相当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比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数据显示,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国家级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就中国产业集群的产生而言,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才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产业集群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群生型,而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形成许多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中除极少数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之一。
在这个特色之下,为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还专门于2022年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认定200个左右集群,引导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省级集群。
将集群优势转化为集群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对于中国实体经济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022年11月23日,上海出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方向、16个领域”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争取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早前,深圳也于2022年6月印发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产业集群,已然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科技集群在世界上都很有竞争力。
2022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列出了全球百强科技(Science&Tech)集群。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ortulans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
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中国北京、韩国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中国上海-苏州地区、日本大阪-神户-京都地区、美国波士顿-剑桥地区、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中国北京两大科技集群的排名蝉联全球第二、第三大科技集群。同时,上海和苏州已合并为一个集群,超过日本大阪-神户-京都和美国波士顿-剑桥,成为全球第六大科技集群。
但要以此来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世界地位,分量显然还远远不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产业集群以不同的方式快速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但更多的是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即只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1.67%]从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的活动。
在当前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下,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黄奇帆在2022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上说到,当前我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对冲各种风险挑战。
建立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是其中一大举措。正如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所言,要以未来视角审视当下战略优先级,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提前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制定更加清晰的国家级产业战略,从中央政府层面确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愿景及路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结构布局,打造未来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并与中国现有企业共同制定参与国际竞争并保持优势地位的竞争策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产业集群,未来可期!